首页

搜索 繁体
请收藏本站网址:csxszxs.com

第443节(1 / 3)

在王浚刘琨和苟纯快打出猪脑子的时候,有一个人悄无声息的起兵,一举拿下了东莱郡和北海郡,把赵含章垂涎的两郡收到了手中。

巧了,那人也是青州刺史。

是王衍狡兔三窟中的一窟,王衍的族弟王敦,东海王司马越还在时册封的,哦,当时皇帝也是当今。

皇帝整个人都麻木了。

提议

王敦横插一脚让局势更加混乱了,但也从侧面佐证,这件事和赵含章的关系不大,可能真的不是她挑拨的。

王敦同样上书朝廷,表示只是苟纯到任的半年时间里,因他死亡的百姓便达千人之数,尤其是刚过去的冬天。

苟纯竟然冬日征发劳役,大修土木,其中一座别院需要建水上花园,他们就驱赶民役冬日下水填土,其中冻伤冻死民役达八十五人。

凡有不能按时到工的民役,不问缘由,直接斩杀,其严酷堪比阎罗。

而苟纯的严酷不止对普通百姓,还有其部下,当地有名望的士族等,凡出现差错,不论轻重皆受刑,轻者鞭挞,重则斩杀。

比如,一个跟随苟晞征战多年的老兵,他为一什长,跟着苟纯去青州镇守,负责看守城门。

有一日他腹中疼痛,就跑去如厕,正好苟纯去巡视,发现什长不在,等什长回来便叫人拿下。

什长虽说明理由,但苟纯还是以违反军纪为由斩杀了什长。

再有,他身边的部将劝告他,他便以对方言语冒犯为由加以鞭刑……

王敦认为,苟纯心性严苛,不配为刺史,他也是朝廷委任的青州刺史,朝廷并未解除他的官职,也未将他外调,既然苟纯不能治理好青州,那他这个原青州刺史就不能坐视不管。

信一到郓城,朝堂便一片哗然。

有老臣忍不住问到皇帝脸上来,“朝廷委任官员竟如此儿戏吗?”

皇帝沉默不语,说得好像他有自主权似的,王浚是惠帝时因为参与加害了先太子,所以被贾后推为青州刺史;

王敦是因为王衍举荐,那也是和东海王举荐,任命是东海王下的;

苟纯则是苟晞直接任命。

嗯,就这么巧,青州的三任刺史正好映射了他身边的三次势力交割,皇帝悲哀的想,不知道下一次赵含章会任命谁当青州刺史。

不管是谁,反正下次再任命,他一定要先把前一任青州刺史炒了再任命。

皇帝是这么想的,但现实并不能这么顺利。

以为出现问题了大家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吗?

不,他们最先干的是找责任人,先问罪,再处理事情。

于是论着论着,论到了赵仲舆头上。

作为尚书令,吏部也是他管辖的部门,就算苟纯是苟晞任命的,出任命书之前你们就不能用自己的猪脑子想一想,青州还有一个王敦吗?

当时要是能想到王敦,肯定也能想到王浚,当时要是把他们都解任了,这会儿什么事也没有。

赵仲舆看着他们冷笑,说得好像是真的一样。

朝廷什么时候还管地方上的军政交接了?

现在朝廷能管啥,皇帝随便赏赐官职,至于官员能不能上任交接靠的不都是自己的能力吗?

事情没出前,谁会认为这是一个问题?

不过,到底是谁给王浚找的这个理由?也太无赖了些。

赵仲舆心底怀疑是赵含章,但因为是一条绳上的,他不好说出口。

朝堂上吵得厉害,赵仲舆并不着急,因为苟晞的怒火稍歇,对豫州出兵的欲望不是那么大了。

朝上的大臣们谁不是火眼金睛?自然也看出了苟晞的意思,于是大家也不急着处理青州的事了,就吵呗,能吵出一个结果最好,吵不出来也不要紧。

他们只在意苟晞和赵含章会不会打起来,并不在意青州换一个刺史。

甚至,有个别大臣觉得青州换一个刺史也挺好的,苟纯的确太过严苛。

只不过换谁呢?

大部分人不喜欢王浚,所以提议皇帝重新任命王敦。

苟晞还不想放弃青州,所以表示反对。

他一反对,朝中的声音瞬间压下去大半,大家稀稀拉拉的讨论起来,一天天过去。

苟晞也更关注赵含章和豫州的动向,探子回报,赵含章回豫州了,但兖州边界的赵家军不但没增加,反而减少了。

听说是赵含章叫他们回去种地。

如此过了半月,朝廷还是没能就青州一事讨论出个所以然来,兖州边界赵家军已经快退完了,上旬连着下了三天的春雨,前天开始天晴,地里到处是犁地踩草的人,他们要准备春耕啦。

春耕已经到了眼下,青州还在打仗,赵含章不得不上书,建议皇帝将青州分为青州和光州,封王浚为青州刺史,王敦为光州刺史,各自治理,现下还是春耕为要。

赵含章提醒道:“匈奴虎视眈眈,若春耕不继,秋冬粮草短缺,匈奴一旦兴兵,我等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